中和華新街又稱緬甸街,鳴個喇叭緬甸街共同創辦人楊萬利說,這裡是個奇妙的區域,彷彿套了層防護罩,在這裡可以說緬甸話、雲南話,吃得到各種異國料理,像是在中和復刻了一段緬甸的生活。楊萬利說:「我的人生蠻大一段時間在中和,我就是中和人。」

楊萬利十歲時移居台灣,對她來說,從緬甸搬家到臺灣只是身體上的移動。從文化層面的移動來說,爸爸是從雲南到緬甸的,身為緬甸華人,說的是雲南話,吃的也是雲南料理,儘管小時候長期居住在緬甸,事實上,來自於雲南文化的影響是更深更深的。

20年前的低調

在小楊萬利時期,對於文化有太多的不瞭解。像是不懂為何自己的便當菜和同學不一樣,為什麼因為是緬甸人就要被笑。她回想起二十幾年的華新街,雖然有許多外來人口住在這裡,但是,曾經不太友善的環境,移居者過得相當低調,大約只有兩三間家鄉料理店,密集度相當低。過去的華新街,就像是蓋了層面紗,外人會有很多自己的想像,靠一點點的線索去猜測這裡的人發生什麼事情。楊萬利說,像是以為這裡是外勞住的地區,或者又以為是孤軍後代,但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誤會一場。

楊萬利作從緬甸移居臺灣的中和人,開始思考如何結合臺灣與緬甸的生活,想了解一個地區的文化,從飲食入門最簡單。但是她也開始思考,除了飲食之外,還可以如何分享這個地區呢?因此創辦了「鳴個喇叭」,一本屬於緬甸街的雜誌。「鳴個喇叭」是緬甸話「你好」的意思,另一層意義更是,希望能夠在街口鳴個喇叭,用在地視角大聲地宣傳,華新街真的有很多文化故事和美食值得深入認識。

楊萬利說,飲食能延伸到其他在地的生活文化,對緬甸人來說,每天上茶館喝杯奶茶,是烙印在身體裡自然的反射動作,而且,長輩喝的緬甸奶茶都是熱的。這樣的飲食文化來到臺灣後產生了互動,開始有了冰的緬甸奶茶,這就是混和與進化。

復刻緬甸生活

隨著宣傳管道增加,愈來愈多人認識這個區域,當可以不掩飾著說話,也更有自信,或者是比較勇敢地說出自己文化的時候,中和的華新街顯得更有特色,現在能靠著緬甸與東南亞文化,撐起整條街。華新街就像是復刻了一個小小的緬甸,有小旅行社、佛堂、物流公司,在這裡找得到緬甸的日常。楊萬利說:「現在的中和華新街,有一種讓你一秒就到國外的感覺。」她推薦走一趟烘爐地,再來緬甸街喝緬甸奶茶,逛逛東南亞的雜貨店或是這裡的菜市場,感受腳踩著臺灣土地,卻看著緬甸生活風景的有趣。

儘管許多愛店成了觀光客的排隊名店,又或者假日人潮擁擠,面對這些轉變,楊萬利是樂見的。她說,以前的潑水節,就是簡單慶祝,稍微感受一下過新年的氣氛,但現在不同了,新北市政府在規劃潑水節活動,而是紮紮實實地在一整天的活動中感受潑水節。現在的華興街是大門敞開,歡迎靠得更近認識緬甸街。

\看看其他區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