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經很想要逃離瑞芳,但董事長的主唱吉董說:「我終歸還是海邊的孩子,年近五十,選擇了回到家鄉生活。」

在瑞芳出生的吉董,是礦工的兒子。他回想起小時候的瑞芳,那時候礦業還沒沒落,父親在濱海公路的建基煤礦當工頭,一家人過著住在工寮裡的生活。在礦坑玩、在礦區生活,回想起過去每天頭頂都是煤渣,得天天洗頭的生活,不喜歡但也習慣了。

歷經了瑞芳礦業的興衰,直到他國中時期,爸爸才開始做漁工。吉董對於小時候的瑞濱海邊印象很深,也很好,因為那是他最喜歡的地方,沒事就跑去海邊玩,沒回家的時候,只要往海邊找,就能找到他。在海邊可以看著高高的煙囪,天空的煙灰灰的,就像是他對未來的迷惘一樣,灰灰的,總認為自己會一生活在瑞芳,離不開家鄉。

再長大一點,開始有了離家的念頭,也開始有了夢想。國中畢業後沒有選擇繼續升學,在基隆當麵包學徒,為的就是想改變自己的生活,後來自己賺了第一筆學費在新店南強高職就讀,因為半工半讀沒有時間學吉他,轉至基隆培德高職時開始認真學吉他、貝士,組了1989樂團,也開始創作,知道自己是喜愛音樂的,一邊玩團,一邊過著打工仔的生活,當完兵後,住過台北、新北,搬家了幾次沒特別的方向,沒有特別想去哪,只是嚮往音樂的路。

在瑞芳長大,靠著山區的礦工而生,但是對他來說,小時候對於海灘的美好回憶,卻是更多更多。深澳的海邊,影響他至深,在他的音樂創作之中,寫下不少關於海邊的事。吉董的創作很在地、很本土,他很瞭解自己的根本,也看透所處的文化,這些都是他的創作來源,不怕被貼標籤,而是赤裸裸地把「台味」寫下來。他說,早期有很多歌曲都是在海邊寫的,關於海的創作也不少,瑞芳這塊土地是他生長的環境,也滋養了他的音樂靈感。

董事長早期的Demo都聽得到海浪的聲音,那是在醞釀董事長樂團時的事情了。吉董拋下了很多很多,一個人回到了瑞芳老家。那段時間,都在瑞濱家裡閉關寫歌,創作力大增,三不五時和冠宇(阿盛)在半夜錄Demo,常常把家人吵醒,但你要唱搖滾的人怎麼把歌唱小聲啊!後來就把四軌錄音機搬到頂樓,不怕吵到人了,累積了十幾首歌,董事長樂團第一張專輯裡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在這老家寫的。〈少年ㄟ〉這首也是在家裡寫的,他說,冠宇每次半夜都會丟石頭叫他出門,然後買一手啤酒兩個人去海邊邊喝邊唱,前幾張專輯的歌基本上也是。

在吉董眼中,瑞芳是個長壽的地方,從小時候很想逃離,要去臺北發展,後來有年紀才發覺最想回到的地方,竟是故鄉。現在的瑞芳真的和以前很不一樣,漁工都是外籍勞工,礦工沒了⋯老朋友還在,現在住了很多藝術家,很多攤販移居來這裡,換上了藝文色彩。假日的風景區哪裡都是人,觀光業發展,城鄉差距縮小很多,這些都頗好的。這些年再回到這裡,唯一不太好的改變,大概就是海灘被消波塊填滿。最大的希望,就是想要一個沒有消波塊的瑞濱,還給瑞芳一片更乾淨的海灘。

\看看其他區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