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裡世世代代從事陶瓷產業,第四代的新旺集瓷營運長許世鋼回憶起小時候說,鶯歌大概有一半的人口是從事陶瓷產業,雖說是傳統產業,終究也是商業,一直以來都是跟著時代在走,依循著顧客的想要,一直前進,一直進化。

從鶯歌陶瓷的文化脈絡來看,清末到日治時期,是特別明顯的轉淚點,日本人引進工業技術,讓生產模式工業化,跟著帶動光復後製碗技術和量化模式,順勢著帶動產業發展。四五零年代,開始導入繪畫技術,讓原本單一的庶民碗盤上,開始有了魚蝦彩繪,留下很經典的台灣代表。六七零年代從中國帶入仿古瓷器、陶器,緊接著就是磁磚窯場的巔峰期,八零年後慢慢轉移到中國。鶯歌便開始催生觀光轉型,規劃老街、陶瓷博物館等,直到現在,走向精緻化、強調文化氛圍、用品牌說故事。

而許家的歷史也跟著鶯歌陶瓷的脈絡走。第一代的阿祖當時燒製的磚瓦材質堅實,且色彩鮮艷的一片片屋瓦,相當受到歡迎。第二代許新旺在承接上一代技術後,改做起建築用的磁磚和生活器皿,當時的丹青碗和陰陽碗頗負盛名。隨著產業蓬勃發展,外銷需求高,第三代開始擴大廠房,引進自動化設備,更走工業化。但在不敵海外廉價勞工,且喪失代工的競爭力後,第四代選擇讓大型工廠慢慢退場。

扣住本土 強勢回歸

轟隆隆吵雜的機械聲、滿是粉塵的廠房,和總是灰灰髒髒的天空,許世鋼小時候對自家的陶瓷工廠,印象不太好。長大後,才回過頭認識自己家族的過去,和鶯歌陶瓷文化的發展,明明是如此有特色的小鎮,卻沒能在老街留下痕跡,透過一絲絲線索,想把精神找回來,因此回歸鶯歌強勢轉型,結合文化、藝術,規劃觀光工廠、經營生活陶。

當新的世代追回舊的記憶,許世鋼另創了KOGA的新品牌。「KOGA」是許家的台語發音。丹青碗作為爺爺許新旺的代表作,可完全沒問題。跟上復古熱潮,復刻的丹青碗展現老派風格。丹青碗釉色單一,碗盤造型也回歸臺灣本土的餐桌風景,符合現代人的喜好。扣住本土和在地,當然也不免俗地注入新式設計,也為商品說一點點「故事」在裡頭,在顏色配置的設計上連結了鶯歌在地色彩。除了經典復古的丹青色之外,還有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瓦片紅、窯黃和鶯白。許世鋼說,鶯白色真的很鶯歌,因為以前燒煤炭、燒柴,煙囪總是冒著黑煙,天空就是那髒髒的灰白色,不過,現在看著鶯白色,卻很有質感。

混和後,海納百川

許世鋼對於陶瓷產業的衰退,其實很有感。他小時候1980年代,班上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學家裡都在從事陶瓷產業,現在只剩下百分之二、三十。陶瓷的衰退,卻沒有停止前進。和日本許多陶瓷產地不同的是,鶯歌陶瓷一直是多面向的,含括建築、衛生、工業、藝術和生活範疇,工法和製作都非單一面向,不僅承襲中國陶瓷技法,又受到日本影響,進而發展本土的庶民的作品,是多元支撐著這個地方。過去,陶藝職人之間總是王不見王,現在,二代或是異業之間更相互合作,更懂得海納百川。

\看看其他區/